而且,重要的是,科学探索要与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进行大范围的交流。
我们对经费不足的课题组进行改革,将它们并到上下游关联的课题组。而这一点,始终贯穿在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过程中。
地处东北,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用事业平台吸引人才留在了这里。这是2018年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与中国科研机构的最大合作项目。针对这一痛点,长春应化所对症下药。我们在高分子加工物理,特别是高分子固态模拉加工领域进行了优势互补的深入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在30余年的科研过程中,我认为无论研究哪个方面,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紧密围绕未来产业需求。
目前,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高分子的高性能化、高分子复杂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的分子工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坚持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化,高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学术传统和战略定位,力争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等领域创造出标志性成果。新改革: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 在人才竞争中,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直到50年后,中国人才用自己的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第一颗新脉冲星。
实际上,中国射电天文人的雄心和路径都已十分清晰:用好FAST这口自己的大锅,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的数千个小锅,跻身射电天文学研究的前沿。但FAST的诞生改变了这一格局。我们要利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重大贡献。这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程师姜鹏颇感欣慰:我们通过20多年的努力,把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变成了国之重器。
凭借着一系列的实锤,FAST一举将我国相关科研团队送上了宇宙毫秒射电爆发新物理的核心地位。几个毫秒就没了的东西非常难抓,因此这个问题几乎是天文学中最难的问题之一。
中国天眼的加速度 ■本报记者 丁佳 11月5日和10月29日,两篇基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快速射电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让中国天眼再次成为射电天文学界的焦点。FAST的灵敏度是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超强灵敏度使其在射电瞬变源方面具有重大潜力,有望实现纳赫兹的引力波探测。武向平告诉《中国科学报》,现在在射电观测设备和人才队伍两个方面,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梯队。虽然这个望远镜是中国人掏钱建的,但我们应有大国的胸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贡献。
但我们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那就是进一步提高望远镜性能,建立公开共享的机制,源源不断地产生科学成果,这才是我们为望远镜付出的终极目标。1967年,人们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中国的黄金十年 在开放运行的300天里,中国天眼展现出的科学实力已经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介绍,目前望远镜收到的申请共约5500个小时,但实际获得批准的仅有1500个机时,也就是只有不到30%的申请时间能得到支持。
目前,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论文达到40余篇。天文学是高度依赖观测设备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大射电望远镜,中国射电天文学家无法拿到一手资料,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难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这两篇重要的论文,无疑也让中国射电天文人的信心更加坚定。武向平相信,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年,FAST还会对全世界开放。科研人员对FAST观测时间的竞争相当激烈。4月,时间分配委员会开始向国内天文界征集自由申请项目,目前已经接到170余份申请,外部用户的比例高达95.7%。用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的话说,有了中国天眼这台大国利器之后,中国射电天文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总工程师的新梦想 FAST从预研到完成花费了26年的时间,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最近令天文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毫秒射电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前,这些理论研究主要划分成两大门派,一个门派认为这样的毫秒射电爆发是宇宙灾变事件造成的爆发,而另一派则认为它是粒子在强磁场中穿行产生的。同时,它还有能力将我国深空探测及通讯能力延伸至太阳系边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究竟是什么发出了这些射电暴?它们到底包含了什么信息?一系列的谜团让毫秒射电爆发迅速成为天文学界的前沿问题。FAST于2016年落成,它的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是世界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大大拓展了人类在射电波段的视野,也使中国射电天文学家终于有机会走到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作者:丁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6 9:14:1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Faster。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39-y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27-2 《中国科学报》 (2020-11-06 第1版 要闻)
凭借着一系列的实锤,FAST一举将我国相关科研团队送上了宇宙毫秒射电爆发新物理的核心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介绍,目前望远镜收到的申请共约5500个小时,但实际获得批准的仅有1500个机时,也就是只有不到30%的申请时间能得到支持。此前,这些理论研究主要划分成两大门派,一个门派认为这样的毫秒射电爆发是宇宙灾变事件造成的爆发,而另一派则认为它是粒子在强磁场中穿行产生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韩金林说,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模型数量比实际观测的快速射电暴数目还要多。
但FAST的诞生改变了这一格局。在广袤的宇宙中,经常有一股射电暴袭来,但仅仅闪现几个毫秒。
武向平透露,他们在考虑将FAST编入国际干涉阵列望远镜的网络VLBI中,而在FAST周围再建几口大锅也不是不可能。明年,FAST还会对全世界开放。
直到50年后,中国人才用自己的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第一颗新脉冲星。总工程师的新梦想 FAST从预研到完成花费了26年的时间,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FAST的全新设计理念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多年来,工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克服了力学、测量、控制、材料、大尺度结构等领域诸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终于使得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所有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武向平告诉《中国科学报》,现在在射电观测设备和人才队伍两个方面,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梯队。这两篇重要的论文,无疑也让中国射电天文人的信心更加坚定。FAST于2016年落成,它的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是世界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大大拓展了人类在射电波段的视野,也使中国射电天文学家终于有机会走到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中国天眼的加速度 ■本报记者 丁佳 11月5日和10月29日,两篇基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快速射电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让中国天眼再次成为射电天文学界的焦点。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39-y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27-2 《中国科学报》 (2020-11-06 第1版 要闻)。
究竟是什么发出了这些射电暴?它们到底包含了什么信息?一系列的谜团让毫秒射电爆发迅速成为天文学界的前沿问题。科研人员对FAST观测时间的竞争相当激烈。
中国的黄金十年 在开放运行的300天里,中国天眼展现出的科学实力已经令人印象深刻。4月,时间分配委员会开始向国内天文界征集自由申请项目,目前已经接到170余份申请,外部用户的比例高达95.7%。